如今的传统婚俗,很多步骤已经被现在的年轻人所省略,或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改动,一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就习惯也已经基本消失了。但其最纯粹、最质朴的婚俗,在利益上的讲究却也一点都不少,婚礼中的一礼一节,都包含着人们对婚嫁的重视和喜悦之情。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陕西榆林的传统婚俗流程,其也被成为映射华夏规范的礼仪古风,大家一起来看看看吧!
一、门当户对
陕北人在婚俗上十分讲究,择亲时非常重视“门相当,户相对”。这主要表现在三点上。
首先,重视门户(亦叫门色、门风、根底),即看其家族有无狐臭史,如有狐臭或有狐臭嫌疑,其家庭无论多么富有,儿女不管多么英俊、漂亮,也不愿结亲;
其次,重视人气,即其家庭的人品及在社会上的威信,如有男盗女娼及其它坏名声,决不结亲;
再次,重视八字,如儿女属相相克,或在犯月,则忌讳结亲,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讲究。
二、迎亲讲究
迎亲之日,男方选定迎亲妇女(俗称娶人婆姨)2人(寡妇、孕妇、再嫁者不可)和男子5人,叫作娶人的。娶人的必须是单数,加上琐呐鼓乐赶当日黄昏前或第二日黄昏前娶回新娘,与“婚者,昏也“的古风相附。
女方选定送人婆姨2人,其他男子5人,加上新娘共8人,女方送人的必须是双数。迎送人数讲究“男七女八”。这种婚俗自古以来一直延续至今。
旧时,榆林城年轻人婚嫁也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明媒正娶。一般要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入洞房、宴宾客、回门等过程。
(1)纳彩
即所谓提亲。男家首先相好女子的人品和相貌,打听好女方的门户根基(指家庭成员有无狐臭史,一般不与有狐臭之家通婚),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
(2)问名
即“请八字”、“合婚”。将女子的属相、生辰八字和男子的属相及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或阴阳先生进行预算,看是否“相克”。“八字”写在一张长8寸、宽1寸的红纸上。
(3)纳吉
即所谓放话。女家若认为诸事合意,即行放话,互换女儿庚贴。同时,讲定聘礼,择日成亲。如八字不合,亲事就此告吹。
(4)纳征
即送嫁妆、下彩礼。男家请媒人将盛有镯子、金戒指、簪子等四至十二件定礼的拜匣子送给女家,叫送聘礼。女方也给男方四至十二件礼物,一般叫回头。
(5)请期
就是所谓“下婚书”、“下日子”、“送日子”等。
“婚书”就等于今天的结婚证书。男家送女家的叫“乾书”,女家送男家的叫“坤书”。男家同时将占卜择定合婚的吉日良辰,请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同意。主要是选择适当的迎娶吉日、合婚良辰以及合适的迎亲、送亲之人。
(6)迎娶
一般在冬季选吉日举行。仪式有迎亲、娶亲俩种。官绅富户多为迎亲,一般人家为娶亲。
迎娶前,女家亲戚要宴请出嫁的女子吃饭,叫“抹眉脸”。要给出嫁的女子拔尽脸上的黄毛,叫“橛脸”。娶亲前一天,男家要给女方家送衣裳,亲友都给送礼物,叫“添箱”。院中搭彩门,大门上张灯结彩。同时将新娘穿用的衣物送到男家,叫“送箱”。
(7)娶亲
娶一般人家之女为娶亲。娶亲队前为吹鼓手,次为抬嫁妆者,娶客乘轿,中为新娘乘坐的花轿,后为女家送客乘的轿。娶亲队通过大街,唢呐锣鼓,响吹细打,直到女家。
迎娶那天,新娘精心妆扮,有的穿上婆家送来的红袄、红裤、红绣鞋,蒙上红盖头;有的则凤冠霞帔。拜别父母时假哭数声。据说新娘哭得越响,婆家会越有钱。父母兄弟姐妹假装拉拽,送处门外。出门时,由新娘舅父将新娘抱入轿中(30年代后改为自行上轿),放下轿帘。轿帘前站五六岁的小男孩,叫“把轿门娃娃”,轿子里撒一些红枣、花生之类的喜果。
北方少数民族的通行工具为马、驴、骆驼等,所以陕北迎亲很多地方也就用马、驴、骡等牲畜驮,一切嫁妆都用来驮,包括新娘。
(8)认大小
结婚第二天早晨,新娘梳妆打扮后,便拜公婆,认大小。
在娶送客的陪同下,逐一拜见公婆、祖父母、伯、叔、婶 娘、兄嫂、弟妹、姑姨、舅妗,并给新媳妇赠送礼品,叫“见面礼”。
中午开始宴请亲朋好友。在招待双方亲戚前,女方父母用大 木盘盛着陪嫁的衣服、绣花鞋等,放在棚内桌上任人参观,俗称“摆开口线”。入席时,祖辈坐上席。伯叔坐正席或旁席,弟兄坐旁席,下边坐小孩。
男女不能同席,主人坐下边陪亲家,并要给所有赴宴的人敬酒。每坐一次席,新郎、新娘要在棚口磕一次头,主人要敬一次酒,吹手在棚底吹一次。
(9)回门
即归宁、回娘家。根据老榆林的习俗,婚后第二天晚上,新婚夫妻抢掰催妆,谁掰到金银首饰即归谁。
在第七天回门(即归宁),3 0年代末改为第三天。先一日(即第六天晚上),新娘家派专人用轿将新娘接回家。同时,新郎在陪客二人的陪同下,到岳父母家赴席。
榆林的婚俗小编接个大家介绍到这了,看完是是不是感觉很热闹很讲究,甚至还有点莫名的感动。真的是映射了华夏传统的礼仪古风,每个环节都非常的讲究,精致而又不失霸气。最后,小编祝大家婚姻美满,家庭幸福哦!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