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而民间的婚俗作为沿袭已久的婚嫁习俗,娶聘婚姻的讲究“门当户对,明媒正娶”,古时候也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在广东惠州民间,结婚同样也遵循着一定的习俗,在以前更是有着“一村一俗”的说法。那么,历史悠久的惠州有哪些传统婚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打楼
罗阳客家嫁女要“打楼”。打楼,即新娘出嫁前七天要洗净身,挟去面毛,换上新的内衣裤,吃完晚饭便上自家的楼阁。同时,准新娘还要约请姐妹一齐上楼阁住,她们陪哭、陪唱、陪嫁直至婚礼完毕;沥林镇部分家庭的女儿出嫁,嫁前一个月或前十天要搬到“女仔屋”住,由村中未嫁女陪同。出嫁时,送嫁婆将女子从“女仔屋”接出来,然后红布遮头,直接上轿。龙门出嫁女随身携带一个竹编的桶型筐,盛礼物和日用品上花轿。
二、笄礼
惠东嫁女要举行“笄礼”,女子在行嫁前对来接新娘的花车做种种“刁难”,不让男家轻易接走新娘。新娘哭着捧茶拜别父母叔伯兄弟姐妹。接新娘花车启动后,一列送嫁姑娘和亲友们抬着嫁妆随后,接新娘的男家一路放鞭炮,沿路撒盐米,以祭路神、桥神,避邪祟。
三、筢篮
博罗农村嫁女时,临上花轿,在大厅中间放一个大“筢篮”,“筢篮”上放凳子,姑娘坐在凳子上,父母上前为女儿插头花。这时主事婆唱道:“爸爸为你插头花,妈妈为你找个好人家,嫁到婆家会当家。”
四、踏果子
仲恺民间新婚日,如遇村里有妇女坐月子,认为月子内有邪气,要举行“踏果子”的仪式驱邪气。在地上放两个新篓子盖,在篓子盖放上龙眼干,新娘脚不触地,踏着龙眼干走,走一步换上另一篓子盖,一直踏到新郎家。主事娘在一旁念白:红米落地,百无禁忌,五男二女,富贵齐眉,同时用红花粉为新娘遮头,丢红米。
新娘进入夫家时,夫家父母不能与之相见。由夫家请来的“好命婆”将新娘扶入洞房。“好命婆”手扶米筛挡在新娘头上,护新娘从火盆上跨过,进入夫家门直入室内。仪式在男家举行,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父母、长辈并新郎新娘互拜。长辈赏新人利是或耳环、手镯等首饰。
四、婚宴习俗
婚宴是男家接受贺礼的礼仪,时间各地不一。旧时,惠东、惠城、惠阳等地都是当日宴客,须等亲家母来到才能开席。博罗农村大部分是第二天宴客完了再去接新娘。宴客菜式不管圩镇农村,以九大碗为排场。九大碗有“卷底和不卷底的”,不卷底下面垫青菜。
新娘接到新郎家,宴客开始。过去不论城乡,宴客一般都在新郎家或者祠堂举行,现代婚嫁多在酒店举行。新娘这天是毕生最出风头的一天,她将父母亲戚所送的金饰玉器都佩戴在身上,浑身珠光宝气。宴客时,有双方家长合办的“联婚”,也有男女双方各自请的。男方单请的为“某府婚宴”;女方单请的为“某府衣归”。
作为嫁女主家,姑娘出嫁,都会给置办嫁妆。嫁妆视经济条件而定。过去有钱人家的随嫁品不但有日常用品,还送母牛,最好是送有身孕的母牛,俗语谓“牛嫲带仔好耕田”。
五、三朝回门担荷花水
沥林镇罗村的新娘三朝回门后,要在婆家挑第一担水,称新媳妇担“禾花水”。挑水时,村里人要来凑热闹:往新娘的桶丢石头让新娘挑,直挑到第三担水以后才算完成。挑的石头越多,意味着新娘越能干。盐州旧俗,娶亲时新娘到了夫家,三朝内不能同男人一起吃饭,饿了就叫娘家偷偷送饭。三朝过后,方可与家人一起吃饭,但初时只能吃一小碗,以后逐渐增加。第三朝,男家撑船到女家,请女家亲戚过船食糖丸及赞茶(炒米茶)。这三天新娘只能独守洞房。三朝过后,新郎才能过来与新娘同床共枕、共同生活。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客家、老客家共同聚集惠州,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影响,惠州传统的婚俗也在改变和简化,很多年轻人崇尚自由浪漫的婚礼,传统婚俗的不少细节也在慢慢消失。其实不管以什么形式举办婚礼,只要大家都是真心的,何尝又不是一个好的婚礼呢?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