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是中国古代女子出嫁的一种传统习俗。一般是被理解为,女子出嫁之际,在娘家哭泣的一种行为习俗。在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哭嫁习俗已经渐渐淡出大众视野了。但是,也不乏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这种古老的婚嫁习俗。今天,就让小编为大家带来哭嫁的婚姻习俗,让我们梦回古代,看看那时的女子哭嫁习俗是怎样的一种动人说法吧!
一、什么是哭嫁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二、哭嫁习俗是怎样的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三、哭嫁的起源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临高有个叫大周的人死了老婆,剩下父女俩相依为命。后来,大周又续娶一房,也生了个女儿取名小娇。后娘心胸狭隘,急性寡情,经常虐待大周前妻的女儿大俊,凡粗重的活都让她干,可吃的是剩饭剩菜。而对亲生的小娇却百依百顺,让她清闲自在,穿好吃好。 渐渐地,两个女儿都已长大成人,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后娘巴不得将大俊尽快嫁走,免得在家碍手碍脚。于是,她便做主托媒婆给大俊找了个穷小子。出嫁那天,迎亲的轿夫来到村口,后娘听到传来的锣鼓响,便故意披头巾,哭丧着脸,大声嚎啕:“妞呀,爹娘养你大,夫君陪你老,你红鞋去,白鞋来,出嫁再莫回家来。”对她这样绝情的哭词,大俊心知肚明,但不计较。她伸手拉后娘的衣襟哭着说:“娘呀,养女大,情难报,我小轿,大轿来,背子归宁早,抬箱慰亲劳!” 大俊到婆家后,孝敬公婆,夫妻和睦,勤劳致富,没多久又生了个胖小子,生活一天比一天甜美。 过了几年,后娘为自己亲生女儿,挑七捡八地选了个富家子弟。出嫁那天,嫁妆拉了几大车。临出门,娘喜笑颜开,给闺女说了几大筐好话。谁知,小娇娇生惯养,到了婆家她秉性不改,不守妇道,夫妻经常争,婆媳不和,左邻右舍都说她是“扫把星”,不久,丈就把她休了。回娘家后,小娇羞辱难堪,不敢见人,自己就上吊死了。 后来,后娘和亲爹都老了,善良的大俊就将老两口回自己家中,享天年之乐。众人都夸大俊心肠好,有度量,孝顺。她听了笑着说:“我待后娘如亲妈,上轿惜别把泪洒。难得亲妈一滴泪,‘金豆’陪送把家发”。 人们看到大俊过门后,既得龙子又发家,都说是她嫁时后娘送“金豆”(眼泪)的缘故。从那以后,临高人谁家姑娘出嫁,其母亲也在女儿出门时,和女儿抱头哭上一场,企盼亲娘的泪水能变成“金豆”,能给女儿带来福气。久而久之,“哭嫁”成了临高的一种风俗,至今,遗风犹存。
——王贵章主编《临高民间故事荟萃》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述的有关于古代女子哭嫁的相关事宜了。如今把这种婚嫁习俗分享给大家,并不是让大家重拾习俗,争相效仿的,而是和大家一起领略那个时代的女子出嫁的心绪以及中国传统民风民俗的宝贵文化积淀。希望大家都能够保留着婚姻期盼中的美好和祝福,幸福地嫁人、生子,和爱人共度一生。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