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咨询

我不想叛逆,只是过得太心累 | 如何理解心理反哺?

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

可是有的时候,

作为孩子会无奈的发现,

家里最像孩子的是父母,

而孩子们却多了一份不相称的成熟。

01

什么是“心理反哺

“反哺”这个词的定义,指动物长大后反过来"赡养"父母的行为。这个行为无可厚非。当儿女在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下,长大成人,反身照顾父母,是人间最自然不过的感情流露。

如果父母身在其位,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并呵护了孩子的感受。相信天底下没有人选择不去孝顺自己的父母。

而更多的不孝,恰恰是父母有失德行和本分。亦或者在孩子未成年时,就在心理层面,提前榨取着孩子的心理能量来反哺自己。

这样的“心理反哺”体现在很多的方面,如果一个家庭,父母极不成熟,“心理反哺”经常发生,则会导致孩子心理能量过多的流失,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

当从小“心理反哺”父母的孩子长大,做了父母,能量的匮乏只能继续从下一代那里吸收能量。“心理反哺”就这样一代一代的继续。

每个人心底都渴望与父母有深层的联结,但很多人却内心伤痕累累。 以至于有一部分人试图远离自己的父母。

02

“心理反哺”透支孩子一生幸福

▋是什么导致他们想逃离家庭?

家本应是世间最温馨的港湾,父母的滋养本是孩子最赖以生存的土壤。可是我却太多次的听到:“高考的时候我就想考到外地,离我的父母越远越好!”

有一个朋友给我讲,从小到大父母经常吵架,每次吵完架还要被母亲拉过来评理,定夺到底是父亲的错还是母亲的错。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心理反哺”,母亲吵完架要儿女来评理的行为发生的时候,母亲根本没有站在为人母的位置上,而是像一个受伤的小女孩一样向比自己强大的人求助,给自己做主。

子女不得已被母亲抬到了判官的位置上,可谓左右为难。向来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判官的位置上坐的是未成年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从小就习得:“家庭是不安全的,我要为别人的关系负责,是因为我不好,父母才总吵架。”

这样的孩子从小的心理能量就要用来提前滋养父母。而出现以上行为的母亲通常伴随抱怨、挑剔、指责等等,这些行为通通都在耗去他们尚未成年的子女的心理能量。

还有一个朋友讲,她跟她的母亲意见上有分歧的时候,她满心委屈,但是她母亲先哭了。女儿能够客观冷静的停留在成人状态,而她的母亲却退行到了儿童状态。于是,女儿开始哄妈妈,反哺就这么自然发生了。

▋啃老族也源于“心理反哺”

社会的舆论普遍倾向对啃老的年轻人的谴责,对老人的同情。但事实上,什么导致的孩子啃老呢?

是父母剥夺了孩子独立自主的自由。父母出于自己需要,替孩子决定报考专业,再替其安排工作,恋爱要干涉。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也从来没有经历与孩子的心理断乳。

所以,从小被剥夺主权的孩子就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主。他的工作是父母安排的,专业是父母选的,做起来丝毫感觉不到乐趣也体会不到价值,最终放弃工作开始了啃老的生活。

其实,这更是一种反哺,严重的甚至是一种榨取。缘何如此?

因为父母心中有一个受伤的小孩,那个小孩曾经缺乏爱,于是他们投射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按照自己的需要养孩子的过程,恰恰是滋养自己受伤小孩的过程。悲剧的是,他们的孩子无法活出自己生命本来的样子。

父母对孩子的确付出很多,但是这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并非孩子本人的需要。

当孩子错过了心理断乳期,不再有勇气为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时候。父母和社会开始埋怨子女不争气,抱怨孩子“啃老”。父母无界限的付出,剥夺了孩子自由自主的权利。孩子像寄生虫一样度过余生,心里的苦,谁能体会?

03

心理反哺的代际传递

文章开头举得例子,曾经那个想逃离家庭的女孩长大了,也做了母亲。她不希望女儿如她一样有爱的缺失,她希望给孩子足够的爱,足够的自由,从小什么都让孩子做主。

连她穿什么都得女儿说了算,女儿不允许她穿裙子和丝袜。于是,一旦她上班穿了裙子,要先回家换衣服再去幼儿园接女儿。有一次时间紧,没来的及回家换,女儿见了就很生气。

丈夫开车拉着她们,母女坐在后座上,无论怎么解释。女儿就是不依不饶,竟然自己动手脱掉了母亲的衣衫。那一刻她感受到莫大的耻辱,于是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在心理咨询师陪伴下成长自己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对女儿的无原则是源于自己内在受伤的部分。她没有站在母亲的位上,女儿也不知所措,因为规则本身就可以给安全感。

看似全然的放手是对孩子尊重和爱,其实还是出于对自己内在受伤部分的保护。妈妈什么都让女儿做主,女儿感受不到规则,内心是焦虑和不安的,所以那些无理取闹的行为本身是渴望母亲回归本位。

“心理反哺”就是这样代际传递的:

要么认同自己的父母,比如爷爷对父亲严厉,父亲也严厉的要求儿子;

要么像上面这个妈妈一样反向形成,自己得到的爱不够,就让女儿淹没在她无原则的爱中。

以上两种,都不是适合的爱,而像钟摆,偏离不同的两端。

04

父母是子女心理能量的源头

婴儿第一次感受自己的情绪就是在共生期通过妈妈的眼睛,他以为自己与母亲是一体的。妈妈的表情就是自己的心情。所以,母亲是孩子感知情绪的开始,是孩子心理能量的源头。

好母亲就像一个容器,如果母亲是接纳的,包容的。接纳与包容可以装下并融化孩子的情绪,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在提升。

而缺乏共情能力的母亲,经常活在自己受伤小孩里,则需要她的孩子做容器。母亲的挑剔,指责,以及像小孩一样的向孩子求助,那么孩子的心理能量就要倒流给母亲,就是反复提到的“心理反哺”。

父母对孩子的爱就好比存在银行账户里的钱,正确的爱,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爱是存钱;错误的爱,为了自己需要强加的爱是索取,在取钱。

无论是父母苛刻的指责孩子,还是无原则的溺爱孩子,都是在透支着孩子内在的能量。使的孩子内在安全感缺失,自我价值低!

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修行。

而不是把自己小时候的伤痛投射给孩子,也无需埋怨父母就这么对待自己。我们的祖辈成长过程中,祖国正历经战乱,风雨飘摇的日子里,活着就不容易,何谈教育?

如今的我们有了成长自己的条件:心理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机构如雨后春般在全国遍地开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自我疗愈,借助适合自己的方式,疗愈自我,成长自我。

当受伤的部分得以疗愈,我们不会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赋予孩子,孩子也可以在安全自由的环境里活出自己的样子。

内在圆满时,教育的问题乃至家庭及人生的问题,也就一并迎刃而解了。

你与子女的关系银行账户,

是盈余还是透支呢?

对于来做心理咨询的儿童及青少年,

有时候,

我们会邀请父母分别做个人的心理咨询,

最后发现要想解决问题,

更需要的是父亲或母亲来做心理咨询,

只要他们愿意继续,

就可以大大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感受。

而面对那些不愿意走入心理咨询的家长们,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被他们的价值观所控制,

竭尽所能的陪伴孩子们,

让他们在这一小时里释放情绪、得到共情,

体验真正的自己。

教育永远都是从成长自己开始,

那些看到孩子的问题后,

还愿意往自己身上找原因并走入咨询室的父母们,

无疑是有勇气的,

孩子们也会从他们的行为中得到能量,

学会为自己的人生承担责任,

而这,才是父母送孩子来咨询的初衷吧!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上一篇

心理咨询的时间到了就必须结束咨询吗?

下一篇

一位精神科医生的忠告:当孩子有这8种表现,说明他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相关文章阅读

婚姻

订婚之后能不能睡在一起 订婚的规矩有哪些

在探讨订婚之后是否应该睡在一起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订婚作为婚姻的一个重要前置阶段,它承载着双方家庭对这段关系的认可与祝福,同时也标志着男女双方从恋爱关系向婚姻关系的过渡

婚姻

怎么挽回失去的恋人 挽回恋人的方法有几种

在人生的旅途中,情感的起伏如同海浪般难以预测。有时,我们可能会因为误会、沟通不畅或其他种种原因与深爱的人渐行渐远,甚至面临分手的境地。当爱情的火焰似乎即将熄灭,心中那份不舍与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