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青少年出现抑郁等等心理问题的层出不穷,与社会压力在由父母传递给孩子分不开。
不久前,看到一则电视新闻报道:双减之前,各种文化类的培训班火;双减之后,少儿的体育培训热了起来;然后有著名学校的体育老师说其实学校的体育课和锻炼课已经足够,奉劝家长们不要因为贪图体育分数的功利心,盲目地给孩子报体培训班。
作为一个大学生的家长,我算是过来人了。我很理解家长们的心情,也知道有些家长本来不想给孩子报培训班,但是,看到别人的孩子在培训,自己忍不住也去报了。
同时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还知道:报这些个班,只是缓解了家长的压力,参加培训的孩子成绩不一定能够得到提高。而且,有些孩子自己根本就不想去参加那些培训,是被家长强迫去的。
孩子受到家长传递来的压力,会怎么样呢?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孩子,反应会不一样。几年前曾经在网络上看到有学生说家长强迫孩子学习、把孩子当做学习的奴隶。有的学生会迫于家长的压力,真的努力地去学,学到后来抑郁了。有的就逆反,和家长对着干,只打游戏不上学。成为家长和老师口中的“网瘾”学生。有的人说不管教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里母慈子孝、管教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里鸡飞狗跳。
从北京大学辞职的心理老师徐凯文曾经说过,家长们让孩子考上了北大来,结果学生在北大感觉不到活着的意义,有严重抑郁的学生甚至要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即便是他经过多方努力,最后还是没成功,最终学生还是自杀了。徐凯文说那是因为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就已经积累了心理问题了,只是最后到了北大才爆发。
一般来说,家长本心是爱孩子的,希望孩子将来有好的前途。比如:希望孩子将来衣食无忧?或者出人头地?家长的想法我完全能够理解。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一辈子一帆风顺。
在文革期间,有些人幸存下来,等到了拨乱反正的那一天。在上山下乡的知青中,有人在担大粪的间歇用短短的竹笛吹出了美妙的音乐。
孩子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毕业后进入理想的工作单位、有个稳定且收入高的工作固然重要,有适应性强的心理素质同样重要。
而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将来承受能力强,故意去“磨炼”孩子,让孩子“吃苦”。比如曾经有孩子说:他妈妈坚信要穷养儿子,于是全家人中只有儿子一个人过得很勤俭节约;后来他才发现,他们家其实很富有,于是要求他妈妈补偿他多年来的损失。
那样有针对性的“磨炼”,有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痛恨家长,认为家长是在虐待自己。
也有家长送孩子去参加那些培养孩子“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的培训班。
殊不知,任何事,你只要有目的地、刻意地让孩子去做,对孩子来说就是任务、就有压力。
只有无条件的、没有功利心地爱孩子,才会让孩子更能够经受住逆境。也因为记忆中有过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才会感到活着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当然,这里所说的爱,不是溺爱。)
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家长要有一颗平常心,家长不那么急功近利这件事本身,就是给孩子的好的家庭教育。
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