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孩子同时也是孩子的老师,为什么这么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若是我们处理好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又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若是父母抗拒自我成长,就会把成长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然而,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大多数的家长,对于孩子,对于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变得忧虑,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而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只有父母不放弃自我成长,相信在教育孩子上面一定会成功!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