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职场新人会对自己的未来的方向有点迷茫,大部分的职场新人会看一些关于职场相关的书或者文章,但是里面有很多的观点有点矛盾会让一些人不知道初入职场应该怎么做,有一些说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但还有些说是先就业再择业,第一份工作不需要想那么多,有一些说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还有些说把爱好当职业不是好的选择,并且说的貌似都有道理,那么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怎么做才是对的你知道吗?
初入职场的阶段是职业探索期,人们在摸索自己适合什么,这个时期要做两件事情:认识自己和融入世界1、发展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有效管理职业生涯的基础。相较于国外的学生,国内的学生简直一直生活在鸡笼里,接触社会的机会太少了。同时国内的大学生职业教育又过于流于形式,致使大学生即便工作了一两年,都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适合这份工作。别人夸两句,就觉得能力爆棚,领导训两句,就恨不得无地自容。
职业发展是个匹配的过程,但是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才能、兴趣、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偏好缺乏深刻的理解。这也难怪知乎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找小红拖拉机老师问:
我做建筑、会计、柜员、销售、产品、老师……我对现在自己的工作状态非常不满意,我想成为一个HR,请问应该怎么做?
你们以为HR是福利院还是大保健?什么干的不爽了就来干HR?
一般来说,对职业分类的了解和对自我的测评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特点及适合的职位,但是心理测评很多情况下还是起到参考作用,需要个体结合生活的反馈,一点点来认识自己的动机、兴趣、擅长是什么,逐渐明朗起来自己的职业生涯。
同时,步入社会后的一些关键事件,比如找工作屡屡受挫、第一次被老板训/试用期未通过、第一次竞聘失败等等……的经历也会更加有助于青年人以全新的、更为复杂和缜密、而不是那么僵化的方式思考现实世界。他们不再单纯地运用形式逻辑于某一情境,而是运用更为广泛的后形式思维看待趋势和模式、个性与选择。这也能够让他们更有效地应对复杂的环境,看待职业发展问题更加理智。
(很多人误以为成年了就是变成成人了)
2、进入成人世界
这里说的成人世界,可不是说进入霓虹国的成人世界啊亲~
在职业生涯的理论上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叫青年期(约17-45岁),这里面还有个重要的时期叫青年期早期(22-28)。
这段时间青年人刚进入成人世界,面临两个可能互相矛盾的使命:
A.尝试不同角色(工作、人际关系),体验成人期,同时又要保留自由选择的权利;
B.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活结构。有些青年人强调,这只是试探性的使命,不会真正形成对他人和组织的实际承诺,而另一些年轻人却由此形成了可以确保将来一帆风顺的人际关系。
但是无论选择哪个,过程中难免遇到问题。因为那些强调选择权和试探的人可能把握不准,自己能不能发展出有意义的人际关系,而强调稳定,强调对工作、组织和其他人(如爱情)承诺的年轻人,对于承诺是否过于死板、不成熟也毫无把握。
随着将来高等教育的发展,硕士和博士的比重会增加,而退休年龄的延迟与平均寿命的增长,延长了人生每个区间。这个30岁的坎,很可能就延迟到35岁了(高兴不?),甚至青年期都要延迟到50岁了。
所以,在30岁之前,可以多尝试几个爱好和几个职业方向,你有大把时间可以改正。
什么时候开始做擅长的事情呢?晚一点做擅长的事情更有意义。
今后的社会会越来越宽容,越来越能接受这种跨职业的调整,虽然现在还有一些归零歧视(如面试时HR问:你为何没有职业生涯规划?老是跳来跳去经验不都白积累了?)。
在30岁之前,不要锁定自己的技能树,人生没有那么多必然。太早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容易让自己功能固着(functional fixedness)在某一个领域,失去探究更大的世界的机会。
能否带来超越外界对你预期的价值或定位?
如果你的擅长能到直接领导和间接领导的认可,同时为你获得了更多进入领导-下属内圈关系的机会,以及获得显性的荣誉、奖励、加薪和晋升。那么这些擅长是值得及时发挥的。
但如果你的擅长经常会被别的同事贴标签,比如某某某不就会个****嘛,除了****他还会干什么?
当然,这也要看说话的人说的客观还是妒忌恨,如果客观,你就该反思意识到,这个擅长是否会限制你的定位,这个定位是说,会不会定位在某一固定技能(如擅长做Excel函数)而被贴标签?
其深度厚度是否值得长期挖掘性?
擅长的工作,是否能抽离提取出具有高概括性的知识体系? 它应该能丰富你的思维框架,并完善你的理论知识架构,同时你对理论的掌握能够帮助你建立起在这一领域的专业地位,增强你的专业定位,最终,这些知识、经验可以迁移到相关更广阔的领域。
如果,只面向某一单项任务,不能帮你建立起对工作、人际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论知识框架。可能就是一口不值得浪费时间的枯井。
如果答案都是很定的话,早点从事“擅长”的事情也是可以的!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