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上有三个经典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不同的哲学家都试图用自己的智慧解答困扰人的终极问题,但似乎我们都一直走在我是谁的路上,于是,认识自己永远都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永恒课题。
如果,这个问题由你来解答,你会怎么回答?
你是谁?
你是女儿、妻子、母亲。。。。。。
你是父亲、丈夫、儿子、朋友。。。。。。
这些都是我们身上固有的角色,而在这些角色中又特别容易迷失自己。
比如,在婚姻中,家庭中,当各种角色集于一身时,你要忙着照顾孩子、洗衣做饭、关爱老公、伺候公婆,在职场中,你又要忙于应付工作上的各种任务,处理突发问题;你做这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角色要求你应该如此,这是责任,无法逃脱。但当夜深人静,一个人无法入眠时,你会不会思考,你到底是谁?当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的时候,那个内心深处的自己到底躲在了什么地方,她又会有怎样的情感和情绪,她又会把自己带向何方?
社会角色一方面会要求我们承担起自我的责任,在成为自己的路上变得更有动力,但同时又会在不知不觉中模糊自我和社会角色的边界。
这正是做自己特别难的地方。
01
在关系里卑躬屈膝,很难做真正的自己
有一个姑娘,特别爱自己的丈夫,和丈夫生了一个儿子。儿子七岁的时候,老公觉得夫妻之间已经没有了感情,提出离婚。但是她不甘心,她坚信自己爱老公,而且为了老公什么都愿意。于是,她选择在离婚之前再为老公生个孩子,如果一个孩子留不住老公,也许两个孩子就能留住。她在心里盘算着。
结果,她真的又怀孕了。但她老公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只是答应给她孩子抚养费。剩下的生活需要她独自面对,一个单亲孕期妈妈,势必会遇到很多困难。她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挽救关系,实质上是在关系里卑躬屈膝,通过讨好、迎合、甚至孩子来绑架婚姻,终究是活得不够坦然和自信。无法相信自己可以以自我的魅力、价值、能力、性格、兴趣等属于自我独特的东西吸附住感情,也就意味着“低到尘埃里的爱”无法开出动人芬芳的花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这个姑娘选择用生个孩子的方式来挽留婚姻的时候,她也就抛弃了真正的自己。把自我的幸福和期待完全寄托于别人,不相信自己有创造自我幸福的能力,不相信自己有自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可以成长和完善自我获得想要的情感,结果换来的更多是心碎和绝望。加之作为妈妈身上的责任,她就更没有余地去为自我做充实的安排。母亲的身份至少在短时间内会占据生活的全部。
所以,一段乞讨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也是一种对自我的不尊重和不接纳,就好像你一直苦苦的跪着寻求的东西,别人可给可不给,完全依赖对方的心情状态,那么在这样的关系里,你扮演的角色就失去了意义,而你的自我价值,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空间。
一段卑躬屈膝的关系,必定让关系失去平衡,无法尊重真实的自己,还和内心想要的幸福感无缘。
02
好的关系,必定会让你做真正的自己
一段让人舒服的关系一定是关系双方在关系里感受到平等、尊重和理解。双方想要的认可和价值感都可以通过动态的关系互动和反馈得以实现。
比如,老公在外打拼事业,忙忙碌碌,无暇多顾家庭,老婆在家照料老人和孩子,他们都有彼此的不容易。老公牺牲了和家人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为家庭提供经济收入,老婆牺牲了自己在事业上打拼的机会和时间,为家庭后方提供温暖和支持,这是夫妻双方共同的决策。也是夫妻协作的具体行为模式。那么在这样的选择里,他们在关系里创造的价值就是等同的,无论是直观的经济价值,还是不可触摸的情感价值,只有在双方都能接受和认同的情况下,关系才能达到平衡。
老公会体贴老婆在家操劳的辛苦和不容易,感谢她为家庭默默的付出。
老婆会心疼老公在外工作的各种应酬和乏累,感谢他为家庭辛勤的奉献。
那么,这样的关系才能抵御住家庭在成长周期上所遇到的风险,是双方平等的关系,没有孰轻孰重。而夫妻之间在各自承担角色责任之余,也就还有精力去做自己。有特定的圈子和朋友,也有喜欢做的事和投入的激情。
这是平等关系里才能换来做自己的些许空间。
也许,夫妻之间仍然会有很多冲突以及不同的看法,但这是两个成年人所要面对和经历的一部分,也是增加夫妻关系包容力、合作力、复原力的机会。当你能够用处理夫妻关系中的同理心、沟通方式、处事模式愉快的和另一半相处时,其实,这样的关系一定会像冬日的阳光一般温暖和舒适,关系省心了,你和自己在一起的时间就会越来越多,也才有足够的条件做真正的自己。
又比如,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光,你尊重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不以自我意志去要挟孩子,让孩子在自由和爱的氛围里活出他天真、可爱、顽皮的样子,你的接纳和尊重,会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也会让自己自在和心安。
也许,和孩子仍然会有失去耐心,不可控,甚至吵闹争执的瞬间,但这本是两个独立个体在一起碰撞摩擦的一部分,也是父母不断反省、觉察和成长的契机。当你能够游刃有余的在亲子关系里畅游时,这样的关系一定会让孩子成长得非常顺利,也能够扩大你面对自己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美国心理治疗师杰佛雷·科特勒说,人类有强烈的渴望让他人理解自己,然而时常不能被满足。是的,即使不满足,我们仍然渴望在关系里被理解。但最重要的,我们依然有强烈的渴望去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才能最终确定怎样做才是内心真正想要的,怎样的自己才是真实自己的模样。
所以,在关系里,我可以是妻子、母亲、女儿,我也可以是我。
不要迷失自我,要相信,在一段好的关系里,你仍然可以做自己。
作者:李增芬,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一枚,80后,爱生活,喜体验;分享心情,传递温暖;世俗行人,终会相遇,遇见真实的自己。微信公众号:清庵(lizengfen-11)。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